-
华为拟供应链改善计划,打破手机存储器短缺格局
2017-06-1561271
-
小米AI音箱发布:为何一夜之间让智能音箱产业链傻了眼?
2017-07-286252
-
深度剖析:风口之上的无人商店和它背后的"黑科技"
2017-07-123937
-
UAS系统为英唐电子“智”领未来助力
2018-01-053749
-
中通视际Zotost借助优软UAS,提升企业软实力
2018-01-053565
-
SaaS凭什么打动上市公司的CIO?
2017-02-173240
-
华为孟晚舟:数字化转型三个核心洞见
2023-04-263183
-
高凌信息:携手UAS-ERP企业管理软件, 展开全面管理优化
2018-01-123151
-
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UAS风险管理系统
2018-01-192996
-
优软学堂:PCB走线注意事项
2017-06-162987
余承东:麒麟芯片秒杀英特尔;上海成全国最大集成电路产业基地 去年产值突破千亿人民币;深圳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达1.6万亿

1.余承东: 麒麟芯片秒杀英特尔;
8月25日,由深商系主办的黄埔军校第十九期“走进华为”活动在华为坂田基地举行。120余名深商向华为消费者BG CEO余承东、华为资深核心顾问陈培根等华为高管学习经营理念和管理思想。
“我们要做高端手机,我们逐步放弃白皮”
“我们要做华为自己的电商,而不是第二个小米”
“我们要做世界第一,超过三星,打败苹果”
余承东当初提出的三句响亮的口号仿佛还在耳边回荡。在这次谈话中,他解释到,他坚持做高端时,被认为是没戏的决定,内部很多反对声音。但他认为华为的优势就是创新和研发能力;华为的追求是超过苹果、三星,而不是成为另一个小米。想要超越苹果、三星的话,就不应该放弃线下市场。
余承东谈麒麟芯片时,称下定决心做芯片是十分艰难的,面临着成长缓慢导致亏损以及竞争力差等问题。但在坚持下来之后,麒麟950慢慢领先,随后到麒麟960开始优势明显。他表示,华为拥有核心能力,尤其是芯片产业,麒麟970芯片上面集成了50多亿晶体管,一枚芯片的复杂程度超过了英特尔电脑芯片。 观察者网
2.上海成全国最大集成电路产业基地 去年产值突破千亿人民币;
工业增加值增速,在东部地区名列前茅;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保持两位数增长……在全国率先推进转型升级的上海,今年以来制造业加速回升,实体经济亮点纷呈。
坚持二、三产业共同发展、融合发展,在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结构的同时,上海又精心谋划,连出新招实招支持实体经济成长壮大。
“上海制造”新品牌正在崛起
最新统计显示,7月份上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2840亿元,同比增长14.3%。就在今年上半年,上海的工业总产值增速,还实现了2012年以来的同期最高值。
作为实体经济的中坚,上海制造业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除了增速,其内涵和结构更可圈可点。
上汽集团的乘用车、外高桥的巨轮、上海电气的发电机组……说到上海制造,离不开汽车、电子信息等六大支柱产业,这是上海制造业的深厚底蕴。现在,一批新的“上海制造”已经或正在崛起:
——上海成为全国新能源汽车生产的重要基地之一,更是保有量最大的城市,累计推广超过10万辆。
——上海成为全国最大的工业机器人研发和制造基地,产量占全国1/3以上,是当之无愧的“机器人之城”。
——上海成为全国最大的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去年产值突破1000亿元。
——上海正迈向全国最重要量子信息产业基地之一,首台光量子计算机在沪亮相、量子通信“京沪干线”发轫于此。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近日,国务院国资委与上海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20个央企科创与新兴产业项目落户上海,其中包括中核先进核能技术科研创新中心、中车株洲所临港智能制造项目等,这将进一步增强上海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发展的后劲。
推动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协调发展
制造业回暖的同时,上海经济增长正加快摆脱对金融业和房地产业的依赖。上海市统计局副局长汤汇浩说,当前上海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增速差距逐渐缩小,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逐步增强。
郊区成先进制造业“主战场”。谈到上海,许多人想到的是外环以内、高楼林立的上海市区。而外环以外,上海还拥有数千平方公里的郊区。
上海社科院院长王战认为,上海拥有两大战略空间,中心城区可以支撑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建设,郊区至少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可以支撑高新技术和先进制造业发展。上海应该理直气壮地发展实体经济。上海市委提出,十三五期间制造业占全市GDP的比重将保持在25%左右。
注重服务业质量和内涵。当前,服务业在上海经济的占比约70%。其中,为制造业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的60%以上。
善弈者谋势。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吴金城说,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既是上海自身的定位,又是服务全国的使命。
在一系列关键领域,上海凝神聚力下好先手棋:第三方支付业务,上海占全国约1/3。大宗商品在线交易,上海占全国约1/2。今年6月,上海市政府与华为公司签约,在青浦区建设新的研发中心,双方将在物联网、车联网和工业互联网领域开展合作。
人才、土地和资金“一个不能少”
发展实体经济,上海有决心,更不缺行动。尤其在人才、土地和资金等关键制度供给方面,上海的布局日益清晰:
有施展平台,就能吸引人才。在上海,东有浦东的张江科学城,西有嘉定的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北有宝山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南有奉贤的东方美谷和大健康产业。有志于先进制造业的人才,在上海不愁找不到发展空间。
人才来了,资金也在加速汇聚。7月底,总规模不低于100亿元的上海集成电路装备材料基金在临港地区亮相,成为500亿元上海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的最后一块拼图。“运用基金化的投资方式,充分做到资金与产业布局结合,与市场化结合。”上海市经信委综合规划处处长陆栋生说。
住房是上海的“痛点”,是吸引人才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去年,上海提出大型企事业单位、产业园区可利用存量工业用地建设人才公寓等配套设施,其建筑面积占项目总面积的比例由7%提高到不超过15%。最新出炉的张江科学城规划提出,新增住宅建筑面积约920万平方米,其中890万平方米用于租赁住宅,满足科学家和科创人才的需求。
土地资源是上海发展的瓶颈。营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氛围,上海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市工业用地规模保持在550平方公里左右,为制造业长远发展留足空间。
上海市郊松江区,上半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高达284%。好成绩的背后,是从去年起,松江土地减量化出来的经营性用地指标,2/3用于发展先进制造业。松江区委书记程向民给记者打了个比方:“如同‘公鸡’与‘母鸡’的关系。房地产是‘公鸡’,只能一次性消费;实体经济则是‘母鸡’,可持续‘下蛋’。”
在智能时代渐行渐近之际,这座有着深厚实业底蕴的城市,已经做出自己的关键抉择。
3.深圳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达1.6万亿;
8月29日,由深圳市线路板行业协会等举办的第四届“2017深圳国际电路板采购展览会”在深圳开幕。作为国内唯一以电路板一站式采购为主题的行业展会,其旨在整合上下游企业,集中展示以深圳为核心的华南地区电路板产业的新技术、新产品,为电子制造客户提供一站式采购服务。
据了解,电路板(PCB)有着 “电子系统产品之母”之称,且电子信息产业一直是深圳的优势产业,在产业政策、空间配置上得到政府重点引导和支持。据了解,2016年深圳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达1.6万亿元,同比增长7%,占据着全国近六分之一的份额。
在产业市场化的“发源地”深圳,这一昔日的传统产业正不断焕发着新活力。在移动智能终端引领下电子整机产品持续增长,物联网(IOT)、云计算、大数据则推动集成电路及相关产业创新加速,还有企业推出硬件创新服务平台,试图整合技术链和产业链优质资源。
产业现状:引领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
通讯、汽车、家电,再到如今火热的物联网、智能硬件,这些电子产品都离不开电路板,其在电子产品的中枢领域默默支撑电子元器件的稳定运行。近几年,华南PCB企业借势而起,数据显示,广东省PCB整体产值已超千亿元,从业人员超过50万,为区域经济贡献了可观的GDP增长以及数十亿元税收。
电子信息产业一直是深圳的优势产业。据主办方介绍,2016年深圳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达1.6万亿元,同比增长7%,占据着全国近六分之一的份额。可以说,深圳电子信息产业正引领着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对PCB来说,深圳是产业市场化的“发源地”,如今已孕育出景旺、崇达、兴森、博敏等业内领军的上市企业,为行业发展注入创新活力。
而国内电子制造产业突飞猛进,也逐步带动了健全而完善的产业链生态系统,新兴的5G、物联网、新能源汽车电子、可穿戴设备、智慧城市等领域,都为PCB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机遇和空间。
有业内人士表示,未来PCB市场增长点不仅仅在数量。从全球产业来看,深圳PCB企业仍显大而不强,在高端产品技术研发方面还有差距,对客户需求和服务理解还不够深入。“依靠创新驱动,促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直接对接终端客户的市场需求是中国PCB行业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该业内人士表示,如今实体制造业肩负的担子和压力较大,需在坚守的同时勇于创新、抓住机遇。
未来趋势:打造硬件创新服务平台
昔日的传统产业,并没有选择固步自封,它正不断焕发着新活力。在展会现场,一家主打“硬件创新服务平台”的企业——云创造物,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其投资方,是一家拥有20年PCB行业经验的“老牌”企业。
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打造这一平台的目的,是为了依托传统企业的硬件创新和柔性制造优势,融合产品设计、硬件孵化和产品加速等功能,服务初创者做好产品。“传统产业也可以变高端,摆脱以往人们对其的刻板印象。我们以硬件研发和柔性制造为核心,整合技术链和产业链优质资源,最终目的是提供连接硬件创新解决方案。”她说。
紧随科技浪潮,是众多深圳企业追赶产业风口的举措之一。记者在深圳崇达公司的展位上看到,该企业展出了应用于航空航天、通信、超级计算机等领域的电路板最新产品,其中不乏有行业前沿技术。此前,崇达发布2017 年半年度报告透露,公司已建立智能的柔性生产线,加上智能设备的更新换代、机器换人的技术改造,逐渐转型智能制造。
深圳市线路板行业协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当前移动智能终端引领电子整机产品持续增长,IOT、云计算、大数据则推动了集成电路及相关产业创新加速,作为电子之母的PCB,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电子终端呈现多样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PCB企业唯有夯实工艺技术能力,找到企业的差异化定位,并不断拓展企业在产业链的核心竞争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上述负责人如是说。 (全媒体记者/苏梓威实习生/刘璐) 南方网
4.西安高新区将成半导体产业新硅谷;
8月30 日,备受关注的三星电子存储芯片二期项目正式签约落户高新区,这是继2012年三星电子入驻高新区以来的再次投资。此次合作,是中韩两国深化经济合作的又一重大成果,更标志着西安市、高新区与三星电子的务实合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近年来,“一带一路”战略改变了西部特别是西北地区对外开放格局,使陕西、西安进入向西开放的前沿位置,为陕西省、西安市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新区着眼追赶超越,抢抓发展机遇,吹响了“聚力 5882 ,实施 三次创业 ”的发展号角。此次,三星电子的如期签约是双方克服种种困难、共同努力的结果,同样也是双方互相信赖、精诚合作的结果。未来,三星电子存储芯片二期项目必将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为高新区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为大西安的大发展贡献新的力量。
新焦点
三星再投资引全球IT业界聚焦
三星电子是世界一流的IT企业,其存储芯片事业从1983年开始以来,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世界第一,并连续20多年保持世界首位。正因如此,此次签约也使得西安高新区成为全球IT业界的聚焦点。据记者了解,此次签约的三星电子存储芯片二期项目,已确定的首次投资规模为70亿美元。发展源于合作,务实带来共赢,三星电子存储芯片二期项目的落地是双方相互信赖、精诚合作的结果。
事实上,三星电子与高新区颇有渊源。2012年,西安高新区成功引进三星电子存储芯片项目,其一期项目总投资达100亿美元。提及三星电子与高新区的渊源,高新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项目成为三星海外投资历史上投资规模最大的项目,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子信息行业最大外商投资项目,陕西乃至西部地区引进的最大外商投资高新技术项目。”据记者了解,三星电子存储芯片一期项目2014年5月竣工投产,双方携手合作、共同努力,投标至今,实现满负荷运转。一期项目的引进也创造了“陕西速度”和“西安效率”,树立了招商引资的成功示范。不仅如此,一期项目竣工投产,还促进了韩国经济和西安的融合,吸引了100多家韩国企业和半导体企业落户,形成了一条集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封装测试、系统应用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有力促进了高新区、西安市乃至陕西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壮大和经济转型升级。同时,一期项目还带动三星集团其他公司先后在陕西设立了6家公司,业务涉及动力电池、半导体研发、金融、贸易、建筑等多个领域,为西安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新担当
全球半导体产业基地地位凸显
当前,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推动下,西安正进入“一带一路”、国家中心城市和自贸区建设等诸多机遇叠加的黄金发展期。三星作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跨国企业集团,继续将二期项目选择落户在西安高新区,不仅恰逢其时,也再次证明了西安高新区是具有一流投资环境、高效服务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优质区域,必将带动吸引更多国际知名企业选择高新区、投资高新区、发展高新区,对于进一步巩固西安全球半导体产业基地地位,加快国际化大都市建设步伐具有重要意义。
据记者了解,三星电子存储芯片二期项目,是三星电子基于全球移动和IT市场的快速发展,以及高端闪存芯片(V-NAND)的需求日益扩大,而作出的重大决定。据记者了解,三星电子存储芯片二期项目不仅是生产线的新建、投资的扩大,它更是三星电子为实现全球最先进的存储芯片生产技术而打造的重要基地,必将为三星巩固存储芯片全球市场领导地位发挥重要作用。三星电子存储芯片二期项目在高新区的落地开花,标志着高新区、西安市乃至陕西省的对外开放合作又迈出了新的一步,将极大地助力高新区打造千亿级半导体产业集群,有助于西安市进一步巩固全球半导体产业基地的地位,推进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步伐,同时对于促进陕西全球半导体产业集聚发展,扩大产业影响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这也标志着西安在全球半导体产业基地地位愈加凸显,将有力地助推高新区、西安市乃至陕西省的产业转型升级,更快地实现追赶超越。
新辉煌
“高新力量”助力大西安大发展
三星电子存储芯片二期项目的投资落户,可以说是高新区环境一流、服务高效、产业配套完善的有力证明。此次合作,将对高新区这片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投资热土吸引更多国内外其他知名企业投资,起到示范作用。
除了优质的投资环境、人才资源以及城市配套,高新区本身还具备的雄厚的工业基础和科研实力,这些无疑都是吸引众多投资者青睐高新区的重量级筹码。此次,三星电子存储芯片二期项目的签署,更是凸显了这片投资沃土的国际竞争力。事实上,被高新区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不断提升的政府服务意识所吸引的,不仅有三星电子。近年来,美光、华为、中兴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不断加大在高新区的投资,同样和高新区营造优质营商环境,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的决心和姿态密不可分。今年来,按照省、市提出的一系列重大举措,高新区按照“5882”路线图,实施三次创业,进行了一场涉及方方面面的深刻变革。高新区的招商队伍勇于虎口夺食,千方百计找项目、挖资源、拓市场。用灵活高效、务实管用的方法,用高新区有利的政策和平台,分类施策“五资”齐抓。也正是这些散发着活力与吸引力的新政策、新举措,才让高新区的招商引资迎来新的春天。
三星与高新区的合作,是强强联合、互利共赢的重要战略举措,高新区也将一如既往地大力支持三星及其配套企业在西安的后续发展,全力支持三星在高新区做大做强,进一步推动双方展开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合作。高新区也必将本着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互赢的原则,以同样优质、高效、务实的服务,发扬“店小二”精神,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与企业共享发展机遇、共创新的辉煌,为高新区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为大西安的发展贡献“高新力量”。
5.高铁线上闪耀“中国智造”
戴上VR眼镜,拿起操作手柄,一座高铁大桥出现在记者眼前。选择前进,记者“跳”到了大桥的墩基处,近距离观看大桥的设计细节;往上一“跃”,又来到高铁大桥的路面上,全方位感受大桥的宏伟壮观。
这是8月25日,在中铁一局郑合高铁跨宁洛高速连续梁项目现场的“VR+BIM技术”体验馆,记者体验到的场景。中铁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通过‘VR+BIM技术’,可以身临其境了解工程的设计、施工情况,指导施工过程。”
郑合高铁跨宁洛高速连续梁是目前国内高铁已建和在建项目中跨度最大的连续梁,主跨度达到172米,桥梁总长为346.1米,施工难度很大。通过VR虚拟技术和BIM模型的结合,建造者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工程的每个细节。
而“VR+BIM技术”仅仅是郑合高铁建设中的一个“高科技武器”,还有多处世界领先的创新科技应用在施工中,“中国智造”闪耀在郑合高铁的建设工地上。
在淮阳轨道板场,一条自动化流水生产线展现在记者眼前,厂房内干净明亮,几名工人操作着指挥台,轨道板就在工人的操作下随着流水线被快速地生产出来。
淮阳轨道板场总工程师隋丽娟自豪地介绍:“这里是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通过全国工业产品许可认证,并采用流水机组生产法工艺的轨道板场。这种工艺在国际上也属首创。”
信息化管理是这条流水机组的最大特点。每一块生产的无砟轨道板都有两块芯片,相当于轨道板的“身份证”,从生产的最初环节开始植入芯片,随后的每一道工序数据都会输入到芯片中。日后铺设或者运营维护环节扫卡追溯时,数据就会立马被调取出来,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以被追溯到。
在中铁十八局郑合高铁周淮特大桥跨新运河连续梁施工现场,一种新型的胶拼梁技术正在被运用。这种胶拼工艺在国内高铁建设上也是首次使用。
该连续梁最大跨度有56米,在施工现场,记者看到,工人将预制好的箱梁用龙门吊起吊,放在两个桩基之间,相当于给高铁的“桌腿”上铺上“桌面”。每段箱梁足有180吨重,被吊装起来后,工人再用特殊的胶水将箱梁拼装起来。
这种类似“搭积木”的模块式拼装方法与以前的挂篮施工方式相比,更容易控制施工质量,降低了施工难度,也更加绿色环保。“这是以后高铁建设的发展方向,技术成熟后会向全国推广使用。”中铁十八局郑合铁路项目一分部总工程师辛宏亮说。
作为中国的“新四大发明”之一,高铁成为中国科技创新的闪亮名片。郑合高铁建设中运用的高科技,充分代表了中国高铁拥有的最新技术,彰显了“中国智造”的强大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