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为拟供应链改善计划,打破手机存储器短缺格局
2017-06-1561271
-
小米AI音箱发布:为何一夜之间让智能音箱产业链傻了眼?
2017-07-286252
-
深度剖析:风口之上的无人商店和它背后的"黑科技"
2017-07-123937
-
UAS系统为英唐电子“智”领未来助力
2018-01-053749
-
中通视际Zotost借助优软UAS,提升企业软实力
2018-01-053565
-
SaaS凭什么打动上市公司的CIO?
2017-02-173240
-
华为孟晚舟:数字化转型三个核心洞见
2023-04-263184
-
高凌信息:携手UAS-ERP企业管理软件, 展开全面管理优化
2018-01-123151
-
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UAS风险管理系统
2018-01-192996
-
优软学堂:PCB走线注意事项
2017-06-162987
苹果:用过才知道面部识别有多年;安卓手机故障率是iPhone的两倍;十年手机江湖的快意恩仇;乔布斯用iPhone创造了新世界

图注:苹果软件工程主管克雷格
苹果软件工程主管克雷格·费德里吉(Craig Federighi)最近在接受John Gruber的“The Talk Show”节目采访时,被问及最多的话题就是苹果的Face ID面部识别系统,而他也始终都在对这项功能进行更详细的解释,打消外界对iPhone X的疑虑。
克雷格表示,Face ID可以看成是Touch ID的升级版,并且未来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这种技术。同时他还认为,一旦iPhone X上市,消费者在拿到这款智能手机之后所有的疑虑都会“消失”。
“说实话,我一直都在掰着手指数日子,希望用户能够赶紧买到iPhone X。其实这就像苹果刚刚推出Touch ID时一样,大家都认为苹果做了一件没有什么用的事情,当初很多人都觉得自己根本用不上这个功能。”克雷格表示。“但是现在,每个人的生活都已经离不开Touch ID了,因此Face ID也能起到与Touch ID相同的作用。”
克雷格还谈到了生物识别技术的未来,他认为面部识别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不过还有多种生物识别技术可以被组合起来使用。
“我认为用户使用的产品,可以识别身份,就像我们彼此认识对方一样。我们对这样的功能感到非常兴奋,并且对技术的不断进步也感到很高兴。”克雷格说道。
之前,克雷格在接受采访时介绍了很多关于面部识别功能的细节,比如用户戴着太阳镜也能识别、Face ID的安全性以及可以快速关闭面部识别功能等,并且对于在发布会上为何第一次演示的时候需要输入密码进行了解释。同时对于Face ID的安全性,克雷格也认为从iPhone X开始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
2.报告称今年Q2安卓手机故障率是iPhone的两倍;
日前科技产业研究机构Blancco Technology Group公布了最新的一份《移动设备性能和健康报告》,报告中称今年第二季度全球Android设备的故障率为24%,也就是说平均每四台Android设备中就有一台存在故障,而同期iPhone的故障率为12%,仅为Android设备的一半。
在北美地区,两大系统设备的故障率差距更大,Android设备的故障率为24%,而iPhone仅为8%。奇怪的是,在亚洲市场双方的对比出现了逆转,在这里iPhone的故障率为60%,而Android则为28%。
从品牌来看,Android故障设备中61%来自三星,11%来自LG。实际上,在这份报告中故障率最高的五款手机均来自三星,其中Galaxy S7 edge、Galaxy S5、Galaxy S7的故障率均为6%,Galaxy S7 Active和Galaxy Express Prime的故障率为4%。从整体来看,Android设备中故障率前十的手机中有九款来自三星。
在iOS中,最容易出现故障的型号为iPhone 6,故障率为26%。紧随其后的是iPhone 6s和iPhone 5s,它们的故障率均为11%。
今年第二季度,iPhone用户抱怨最多的问题是设备发热(11%),随后分别是Wi-Fi信号(9%)、手机信号(6%)、耳机(5%)和耳麦(4%)。在北美市场,用户抱怨最多的是Wi-Fi信号(15%),其次是移动数据连接问题(7%)。
Android用户抱怨最多是设备性能(25%)、USB连接(11%)、电池充电(11%)、运营商信号(9%)和屏幕(3%)。北美市场用户抱怨最多的问题是设备性能和电池充电,分占37%和14%。
今年第二季度,iOS设备的应用程序崩溃率为54%,同期Android设备为10%,前者是后者的五倍多。那么,哪些应用最容易崩溃?Instagram和Messenger以8%的崩溃率并列第一,随后分别是Pinterest(6%)、Facebook和谷歌(均为5%)、Snapchat(4%)、WhatsApp(3%)和YouTube(3%)。
Android应用中崩溃率最高的为Facebook(12%)、通讯录(5%)、Google Play商店(4%)、Messenger(2%)和天气(2%)。
3.雷军:iPhone X发布之后,小米MIX2卖得更好了;
在今天下午由耶鲁北京中心举办的领袖论坛上,小米公司董事长兼CEO雷军发表了《小米创新的故事》主题演讲,他表示,iPhone X发布之后,小米MIX2卖得更好了。
雷军
按照惯例,在演讲的开始雷军先介绍了下小米公司。他列举了小米成立7年来的一些里程碑式的发展,如做手机两年半,问鼎中国第一、世界第三;2014年营业额超过100亿美金。
但辉煌之后,过去的两年小米过得并不轻松。根据IDC数据显示,2016年小米手机出货量为4150万台,同比下跌达36%,跌出全球前五。经历了2015年的不“OK”,和2016年的“开心就好”之后,今年上半年小米最困难的时候过去。
在2017年7月份小米公司手机业务誓师大会上,雷军宣布小米第二季度手机出货量达2316万台,环比增长70%,创下小米季度手机出货量的新记录。在IDC等调研公司的统计数据中,小米今年第二季度市场份额也重新回到全球第五。
简单介绍之后,雷军回到了这次演讲的主题:小米的核心技术创新。作为一家互联网公司,小米是怎么创新的呢?在产品创新方面,雷军提到了今年下半年大热的全面屏手机,他认为,早在去年11月份小米便推出了小米MIX,该机获得了今年IDEA颁发的创新金奖,且在今年9月1日,小米MIX还被芬兰国家设计博物馆收藏,该博物馆认为“小米MIX指明了未来手机的设计方向。”
今年9月11日,小米召开新品发布会,正式推出了小米MIX2。该机延续了上代产品小米MIX的全面屏设计,并优化改进了上代产品的瑕疵和遗憾,屏幕比例达到了18;9,也就是所谓的全面屏2.0。该机零售价为3299元起售,目前已经正式开卖。
“有多少人看过iPhone X的发布会?”雷军在现场问到,他说9月12日凌晨苹果iPhone X的发布会后,小米MIX2的关注度更高了,小米MIX2也卖得更好了。“其实小米MIX2是和iPhone X比,iPhone 8我就不评价了。”据他介绍,小米很早就成立屏幕的研究团队,目前小米累计拥有4806件专利,国内国外各占一半,在屏幕方面的专利已经累计获得超过102项。
4.沉沦与崛起 十年手机江湖的快意恩仇;
十年手机江湖的快意恩仇
iPhone风生水起的十年,其实是智能手机车轮飞转的十年。过去的十年间,手机江湖翻云覆雨,上演了一出出悲欢离合的商业大戏,多少纵马江湖的品牌跌宕浮沉。快意恩仇者有之,黯然离场者有之,老骥伏枥者有之,昙花一现者亦有之。对于市场中的玩家来说,这是一个最坏也是最好的时代,只是在加剧的淘汰赛中,谁能笑到最后呢?
第一回
王者没落与青春归来
诺基亚、摩托、黑莓转手中国厂商欲东山再起
最近黑莓重返中国,不久前诺基亚、摩托罗拉也带着“青春”回来了。这些手机圈曾经叱咤风云的大牌们,在过去的十年里饱受风雨,令人唏嘘。
2012年,诺基亚弄丢了“全球第一”的桂冠,被三星超过。在此前的14年里,诺基亚一直站在手机行业的巅峰。但这只是王者没落剧情的开始,之后的诺基亚最早喊出了向互联网转型的口号,但断臂求生、卖身微软的救赎却加速了王国的崩塌。2016年5月微软将诺基亚手机业务转手卖给了一家芬兰公司HMD和一家中国公司富士康。诺基亚手机从昔日的商业帝国跌落到一个创业公司。
摩托罗拉和诺基亚可以说是“难兄难弟”,坎坷际遇何其相似。作为2G时代的霸主,它曾与诺基亚各领风骚,成为当时洋巨头的两大门派称雄江湖。但是在3G向4G的转变中,摩托罗拉也掉了队,先是拆分,之后手机业务卖身谷歌,最后又归入联想旗下。
黑莓的辉煌日记里,与苹果一度分庭抗礼是最耀眼的篇章。但此后随着触摸屏的普及,全键盘手机被边缘化,从2010年起,这家市场曾高达840亿美元的公司迅速陷入风雨飘摇。2016年9月黑莓放弃手机业务,直到2016年12月16日“接盘侠”TCL出现。
一定程度上,这三家代表着很多人“青春”的公司,都是被触摸屏手机打败,在变化的市场都没有与时俱进,经历痛苦的转型却最终跌入尘埃。有意思的是,他们或者已经委身中国公司,或者中国力量左右其间,并在中国掀起一股“复古风”,希望能演一出“王者归来”的戏码。他们的“新中国故事”的确令人期许。老品牌的复出,情怀牌会加分,只是还有几人会为“情怀”买单?
第二回
从中华酷联到华米OV
中国厂商第一梯队大挪移
2017年谁将是中国手机市场的老大?综合各种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的排名中,前四位的分别是华为、OPPO、vivo和小米。
而这一排名相信也只是暂时的。用“风水轮流转”来形容这十年中国手机品牌的快进快退再合适不过,尤其是第一阵营。
在2014年的时候,市场上的销量冠军还是小米。小米是手机市场的一匹黑马。这家成立于2010年的公司,短短四年便创造出一个销量神话,“小米”模式更是广受追捧。还有人评论说,小米最大的贡献是打掉了“山寨机”。而目前雷军正在编织“新零售”,要线上线下两手抓。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小米在今年上半年成功实现了逆袭,这在手机行业前所未见。
同时,“学习OV好榜样”成为一个新的现象。在手机渠道默默耕耘数年的OPPO和vivo终于迎来花开季节,从去年开始销量暴涨。大批厂商学习“OV大法”,大把银子撒向社会零售渠道,以及请代言人、赞助热门综艺节目,营销大战此起彼伏。引人关注的是,OPPO已经显露出与华为一较高下的姿态。
目前华为在全球排名第三,2015年该公司超越小米,首次问鼎中国市场,在中国第一的宝座上已经坐了两年。几年前曾经风头无两的“中华酷联”,站在第一梯队的现在只剩下华为。
2009年中国3G发牌,运营商强定制模式造出一批行业新秀,“中华酷联”脱颖而出,成为当时中国手机品牌新一代领军者。但随着全行业进入4G,中国手机市场再遭洗牌:运营商渠道大面积收缩,电商模式崛起,社会公开零售渠道大放异彩。酷派深陷动荡,中兴和联想都在艰难转型,只有充满忧患意识与狼性文化的华为率先完成了进化。
随着市场集中度提升,市场格局似乎正在变得稳固,但局中人都明白,这个市场没有常胜将军,不进则退。
第三回
从三大OS之争到两强争霸
微软失意移动战略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谷歌安卓、苹果iOS和微软的Windows Phone(以下简称WP)三大手机操作系统争夺战从未停息。不过,在这盘棋局上,微软显然是失意者。
尽管没有正式声明,WP成为微软的弃子已是不争的事实。在微软财报中,已经有连续两个季度没出现智能手机业务。该公司最新的战略方向已经从移动优先变为“AI优先”。
今年7月11日,微软宣布WP 8.1停止主流支持,就是说微软不再为该平台提供更新,依然使用该平台的用户将不会有新变化。在今年5月,微软中国官方商城就不再提供任何Windows手机销售服务了,最近微软更是取消了Lumia手机的中文官方介绍页面,转而跳转到英文页面上。
而根据IDC数据,WP市场份额在今年一季度跌至0.1%,到2021年这一数字或将接近于零。
早在2002年,微软开始进军手机领域,当时称为Window Mobile,2010年更名为WP。当时微软的周围聚拢了一批终端厂商,不过这一平衡从微软收购诺基亚起被打破。微软一度推出Lumia手机品牌,但主打中低端市场的策略,始终没有帮它走出亏损的泥潭。而随后的Windows 10的大一统战略尝试也被证明不得人心。
现在市面上已经几乎看不到WP手机了,越来越被边缘化。据说,WP的“死忠粉”——纽约的警察们将在今年年底前将手中的WP手机全部换成iPhone。
曾经耗费数百亿美元的“移动为先”战略,对微软来说,就像是做了一场梦,现在梦醒了。
第四回
冰火两重天
他们还在苦苦挣扎
索爱、NEC、多普达、夏新……还记得这些名字吗?在功能机时代,他们都曾傲娇地冲杀在一线。不过在市场的淘汰赛中,渐渐淡出视线。据说,2013年国内大大小小的手机厂商数量达到六七百家,而目前活跃的手机品牌不到50家。如今仍有不少厂商还在苦苦挣扎,既有老牌,又有新锐。
CEO离职、产品线收缩、银行追债、业绩巨亏……老牌手机商酷派如今身陷危机,四面楚歌。作为智能机的先行者,2007年得益于双待机和3G定制,酷派业绩曾翻倍式的增长。在鼎盛的2012年,酷派销售额突破百亿元。
而另一个典型是乐视手机。2014年互联网资本大肆进军手机行业的背景下,乐视手机应运而生,同时出现的还有360、格力等一批跨界者。乐视手机打着“生态”概念不走寻常路,但在乐视资金链危机的阴影下,这家公司的前途未卜。
同样情何以堪的还有HTC。但早在苹果2007年推出第一款iPhone时,HTC已经于2002年就推出了全球第一款智能手机。这家台湾公司曾经被视为可与苹果一战的翘楚,2008年HTC推出全球第一款搭载安卓系统的智能手机G1,将该公司推上巅峰。G1当时一机难求,行货进入中国大陆之后,水货问题曾一直困扰着HTC。在其最鼎盛的2011年,市值一度高达338亿美元。但从2013年起,迷失的HTC出现断崖式下跌,到2015年市值仅为巅峰时期的6%。最新一季财报显示,该公司已连续九个季度亏损。有传言称该公司正在寻找买家。
IDC给出的今年二季度数据显示,前五大手机商占据着73.1%的市场份额,市场集中度越来越高。“活下去”是目前一众中小手机厂商面临的头等大事。
5.巨变智能手机十年 乔布斯用iPhone创造了新世界
一部手机的能量有多大?乔布斯创造的iPhone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门。一部iPhone的变迁,其实就是智能手机的进化史,它改造了我们的生活:过去十年,iPhone改变了苹果,将其带上了全球市值最高公司的巅峰;过去十年,也是智能手机车轮飞转的十年,影响了整个商业世界;过去十年,iPhone催化了产业变革,移动互联网装进了我们的口袋,衣食住行都离不开手机,也造就了一批乘风而起的“独角兽”。
苹果的10年
从引领创新到盛世危言
2007年6月29日,乔布斯发布第一代iPhone。“苹果重新定义了手机。”身着黑色圆领毛衫、蓝色牛仔裤的乔布斯郑重其事甚至被形容为满怀深情,但迅速被淹没在大佬们的无视甚至嘲笑声里。
触摸屏、无物理键盘,相当挑战当时的审美。那时候的苹果刚刚闯荡手机江湖,当时的诺基亚才是九五之尊,以年均发布40款手机的战术傲视四海,那时最经典的设计是N95的双向滑盖;当时黑莓新亮相的Curve也俘获不少人心。
2017年9月12日,在以乔布斯命名的礼堂,藏蓝上衣、牛仔裤的库克发布iPhone X——苹果十周年纪年版,OLED全面屏、人脸识别、无线充电。此时的苹果光芒万丈,每一场发布都是科技界浓墨重彩的盛会。
尽管不再采用最尖端的技术,尽管屡屡被指责创新乏力,但是强大的生态和精良的体验依然无人匹敌。苹果是风向标,是参照物,是友商们心心念念比拼和超越的目标。
从质疑到膜拜,苹果用了不到三年时间。2010年5月,苹果首次超过微软,成为市值最大的科技公司。2010年6月,iPhone 4发布引发全球抢购潮,奠定苹果在手机江湖的新地位。遗憾的是,这场豪赌的胜利者乔布斯,在2011年10月6日,苹果发布iPhone 4S后的第二天与世长辞。
库克时代的苹果再也没出现iPhone 4那样惊艳的作品,唱衰和质疑声不绝于耳。主流观点认为,库克时代的苹果在商业上更加成功,不过离乔帮主的“颠覆”却越来越远。
这十年里,苹果成长为全球市值最高的商业王国。迄今苹果已经卖出了超过12亿部iPhone,有机构数据称,全球iPhone累计收益高达7600亿美元;十年间,苹果共发布了15款手机,无论是否完美,但每一款都是爆品。中国的果粉不计其数。
智能手机的10年
中国品牌已成为主导力量
2007年,当乔布斯举着没有物理键盘的iPhone向全世界展示他的新发明,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会给大洋彼岸的中国埋下怎样一粒种子。
一部iPhone的变迁,其实就是一本智能手机的进化史,更见证了中国手机厂商集体崛起的历程。
2007年之前,功能机大行其道,键盘被认为不可替代。iPhone并不是世界上第一部智能手机,但它的成功引来了一群触摸屏的追随者、挑战者。
中国手机市场随即发生巨变。十年里,中国手机厂商曾暴涨至近700家,又重新跌回数十家;十年里,中国手机厂商从“每个细节都致敬”,到在指纹识别、双摄、人脸识别、全面屏各个技术纬度向苹果叫板;十年里,不只是产品,乔布斯的演讲风格、工匠精神都被“中国弟子”们发扬光大。
十年里,城头变幻大王旗,昔日的王者走下神坛,诺基亚、摩托罗拉、黑莓由盛而衰;十年里,踩准鼓点的一众中国厂商乘风飞舞,迎来新时代,全球手机排名榜上的中国名字越来越多。十年前,排名前十的中国公司有4家,那时诺基亚位列榜首;十年后,排名前六的手机厂商中,中国厂商占了四席,紧随三星和苹果的是华为、OPPO、小米和vivo。
Counterpoint Research数据显示,中国智能手机品牌在全球的市场份额达到创纪录的48%。毫无疑问,中国品牌已成为主导力量,削弱了苹果和三星的市场份额。并且战场不只是在中国大陆,在境外,他们同样攻城略地。
尴尬的是,蛋糕虽然越切越多,利润的大头却被苹果和三星拿走。尤其是苹果,今年一季度拿走了83.4%的利润。
对于中国厂商来说,超越苹果的梦想虽然不再是天方夜谭遥不可及,但依然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iPhone十年发展,技术仍是核心驱动力。iPhone从产品到营销手段均是独一无二的,但最值得中国厂商学习的,仍然是其在核心技术创新上的突破,这才是不断拓展智能移动设备边界,主导移动互联生态的关键。”IDC中国助理副总裁王吉平说。
移动互联网的10年
把互联网装进你我的口袋
在手机悠扬的闹钟声里醒来,睁开眼第一件事是打开微信看看昨夜发生了神马八卦,在饿了么订的早餐已经送到家门口,然后骑个摩拜单车奔向地铁,手机一刷完成付款。这只是智能手机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冰山一角。
这在十年前难以想象。那时,“一机在手走遍天下”还只是移动互联网布道者口中的愿景。那时候上网主要靠PC,手机上网还在用昂贵的GPRS,打车还要靠街边招手。
这十年,手机网络实现三级跳,从龟速的2G进入3G再升级到当前的4G。智能手机的普及,为互联网进入口袋扫清了终端壁垒。购物、资讯、社交、视频……工作、娱乐、生活都化为指尖轻击下的一个个APP图标。
截至2017年上半年,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其中手机网民7.24亿。越来越多的人使用手机支付,在一线城市,到菜市场买个菜都能用手机扫码支付。
生活方式巨变的背后,是围绕手机的移动互联网入口的角逐。从微博到微信,从打车软件大战到外卖百团大战,从共享单车到直播,风口过处,遍地硝烟。中国互联网第一代创业者们形成的“战国七雄”格局,在移动互联网红利的催化剂里演变成BAT“三国鼎立”,并且在更多的垂直行业锻造出一个个新的“独角兽”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