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为拟供应链改善计划,打破手机存储器短缺格局
2017-06-1561274
-
小米AI音箱发布:为何一夜之间让智能音箱产业链傻了眼?
2017-07-286256
-
深度剖析:风口之上的无人商店和它背后的"黑科技"
2017-07-123939
-
UAS系统为英唐电子“智”领未来助力
2018-01-053755
-
中通视际Zotost借助优软UAS,提升企业软实力
2018-01-053572
-
SaaS凭什么打动上市公司的CIO?
2017-02-173247
-
华为孟晚舟:数字化转型三个核心洞见
2023-04-263189
-
高凌信息:携手UAS-ERP企业管理软件, 展开全面管理优化
2018-01-123154
-
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UAS风险管理系统
2018-01-193001
-
优软学堂:PCB走线注意事项
2017-06-162991
FinFET发明人:芯片能耗有1000倍的降低空间,将是主要研究方向

随着集成电路工艺达到7纳米,关于制程工艺的物理极限是否到来,摩尔定律将会走向终止等,开始成为业界热议的话题,甚至引发普通人们的关注。对此,加州伯克利大学教授、FinFET发明人、美国最高科技奖项获得者胡正明提出,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远没有终止,微纳电子还可以再做100年。那么,集成电路是否还将沿着以前的路径继续发展吗?如何调整?发展速度是否会减缓?日前,“兆易集成电路科技馆”正式开馆,胡正明教授出席开馆仪式,并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集成电路的发展路径并不一定非要把线宽越做越小,现在存储器已经朝三维方向发展了。当然我们希望把它做得更小,可是我们也可以采取其他方法推进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比如减少芯片的能耗。这个方向芯片还有1000倍的能耗可以降低。线宽的微缩总是有一个极限的,到了某种程度,就没有经济效应,驱动人们把这条路径继续走下去。但是我们并不一定非要一条路走到黑,我们也可以转换一个思路,同样可能实现我们想要达到的目的。”胡正明表示。
事实上,就集成电路而言,人们的目的并不是微缩线宽,而是增加晶体管密度、增强芯片处理性能、降低耗能、减少成本。对此,胡正明预测,未来芯片的成本将不会如以前那样持续降低。“任何一种产业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成本都是不可能如以前的芯片产业那样持续呈指数级地不停降低下去。今后很可能芯片成本不再会像以前那样下降得那么快了,但是至少要做到成本不增加。”胡正明说。
如果成本不能持续降低,那么驱动人们将摩尔定律推进下去的经济因素将是什么呢?“以前的半导体市场属于技术推动型,以技术的发展造就市场需求。我觉得以后需求端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将成为推动集成电路产业和技术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胡正明说,“从这个角度来看,世界上有那么多领域需要芯片。随着智能化的发展,这种需求不会减少。既然有这样的需求在,集成电路就必然会吸引更多投资,支持集成电路的研发。有这样的需要的驱动,集成电路再有50年到100年的发展不成问题。”
随着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模式从技术驱动型转向市场驱动型,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速度还会像以前那样快速吗?对此,胡正明认为,过去20年中,全球半导体市场的年平均成长率,大约为4.5%左右。这个成长速度并不是很快。如果按照这样的速度成长50年并不成问题。或者换一句话说,今后50的的成长速度,并不会低于过去20年的成长速度。
人才是保持集成电路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特别是近年来中国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下,取得了较快发展。同时也面临了十分严重的人才缺口。针对人才培养这个话题,胡正明认为,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工程,是急不起来的。同时胡正明认为,学校周边产业的发展,于对学校教育有着正面的促进。“以硅谷为例,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便造就了很多科技产业,但是这两所大学也受益于周边产业的发展。学校教师与产业界走得近,就会对市场趋势有着更加充分的了解,在教学中也就能更加有的放矢,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教师的研究成果也会受到产业界的重视,让产业界更有创新的热情。如果没有产业的配合,学校想要培养出优秀人才也是比较难的。产业培育与人才培养,两件事应当同时并进。